人工晶体材料行业分析:国内高端人工晶体价格4500 元以上
2023年01月03日
人工晶体又称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是经手术植入眼睛里代替摘除的自身混浊晶体的精密光学部件。
按照安放的位置,分为前房固定型人工晶体,虹膜固定型人工晶体,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通常人工晶体最佳的安放位置是在天然晶状体的囊袋内,也就是后房固定型人工晶体的位置。
按照硬度,分为硬质人工晶体和可折叠人工晶体。硬质人工晶体不能折叠,需要一个与晶体光学部大小相同的切口(6 mm 左右),才能将晶体植入眼内。为了适应手术的进步,人工晶体的材料逐步改进,出现了可折叠的人工晶体,可以对折,甚至卷曲起来,通过植入镊或植入器将其植入,待进入眼内后,折叠的人工晶体会自动展开,支撑在指定的位置。
目前国内人工晶体市场中,软性晶体数量占比约为60%,从市场金额占比来看约为80%左右。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硬性晶体已经基本被淘汰,因此国内晶体市场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朗,软性人工晶体必然是市场的绝对主流,未来发展空间更大。
因为产品性质,决定了该行业的客户主要是各眼科医院、大医院的眼科诊室及国家公共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统一采购,这类群体的统一特征表现为对产品质量(需符合国家标准,部分有要求的需符合国际FDA/CE/TUV标准)、品牌知名度、技术先进性、生产规模化程度、供给稳定性、术后恢复性、价格定位等因素关注度较高。
纳米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加快了我国人工智能晶体的前进步伐,纳米技术的主要领域是以原子为切入点,由小到大合成和组建纳米材料,并利用纳米相料实现具备特有功能和智能作用的高技术,它的实现将使人类进入智能化、类生物体系生产的时代,就如一个土豆知道如何从周围土壤、水和空气中将原子加以安排来创造与自身一样的另一个土豆。所以在21世纪运用纳米技术组装智能晶体,甚至“有生命”晶体都会成为可能。
人类晶体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水份,它会因为老化而出现雾化或混浊的情况,而雾化的晶体则会阻碍光线和影像投射到视网膜上。眼睛受损、某些疾病、甚至是某些药物治疗都有可能造成晶体雾化的现象;据统计,有超过90%的白内障病例也是源于人类必经的老化过程,是眼睛的晶体变得浑浊,继而视力受到影响,机理尚不明确,药物治疗至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白内障唯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即把已变得不透明的晶状体拿掉,换上一个人造的晶体,这就是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段,成千上万的白内障患者通过这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获得了良好的视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白内障患病人数持续增长。预计我国因白内障而失明的患者数量将达1332万人,对于白内障手术以及相关人工晶体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人工晶体材料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人工晶体是由人工材料合成的—种屈光度固定不变的透镜,看远时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图像,看近时要借助+300度的花镜才能看清楚。近年来随科技的不断发展,将晶体发展成双焦点或多焦点人工晶体更接近于生理的晶状体,但价格比较昂贵。
国内高端人工晶体价格4500 元以上,市场占有率约10%;中端人工晶体价格1600-4500元之间,市占率约50%;低端人工晶体价格800-1600元之间,市占率约30%;基础款人工晶体价格100-500元之间,市占率约10%。
我国眼内人工晶体经历了从天然晶体到眼内人工晶体、从体块晶体到薄膜晶体、从自组装到人工微结构、从大晶体到纳米晶体、从单一材料生长到多种材料一体化制备的发展历程。眼内人工晶体的概念会更大,现代社会的眼内人工晶体无论是在材料选择,还是在加工工艺上都与传统晶体不同,现在眼内人工晶体的功能已与器件、其他材料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比如当今信息时代硅芯片已成为电脑的重心,生物工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生物芯片,生物芯片可以快速识别基因识别并诊断出异常基因。
总而言之,眼内人工晶体的进一步发展,使得眼内人工晶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引入高科技的条件下,眼内人工晶体可选择的制备材料种类越来越多,眼内人工晶体的研发会变得更加顺畅,未来智能眼内人工晶体,甚至“具有生命体征”的眼内人工晶体是其主要的研究趋势。
未来,随着我国居民眼科健康意识的提高,就医观念增强及医疗消费支出增加,CSR 也将不断提升,直接带动人工晶状体市场的增长;高值医用耗材改革将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性能优异和价格竞争优势的国产人工晶状体厂商带来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