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行业分析: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67亿元左右
2023年01月04日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识别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与其他生物识别方式相比,优势在于自然性、不被察觉性等特点。自然性即该识别方式同人类进行个体识别时所利用的生物特征相同。指纹识别、虹膜识别等均不具有自然性。不被察觉的特点使该识别方法不易使人抵触,而指纹识别或虹膜识别需利用电子压力传感器或红外线采集指纹、虹膜图像,在采集过程中体验感不佳。目前人脸识别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在不同场景、脸部遮挡等应用时如何保证识别率。此外,隐私性和安全性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国内主要的人脸识别企业有旷视科技、商汤科技等新崛起的“新势力”,也有老牌的安防及上市企业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川大智胜、欧比特等。同时,国内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陆续进入这一领域,通过、自研等方式获取市场话语权。
预计未来五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5%的增长速度,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达67亿元左右。
近些年人脸识别技术的迅速发展,识别精度及速度的有效提升为人脸识别在众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自2015年起人脸识别的应用领域开始逐渐增多,从前期以门禁考勤为主,向安防、金融(人脸识别确认身份信息)、商业(刷脸支付)等多领域拓展。伴随试点区域及各领域案例的拓展及运营模式的成熟,人脸识别将迎来大规模普及。
人脸识别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得到提高,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在90年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同时需结合中间值处理的理论与实现,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人脸识别技术存在三个类型的技术场景。第一种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单向存储的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单向存储和终端存储,因此泄露的可能性最低。第二种是基于“云端”生物介质的人脸识别技术。相对来说风险会高一些。不过,随着技术进步,云端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也会变得更高。第三种则是风险性比较大的,就是随机获取的人脸母版和静态人脸识别系统。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人脸识别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在技术层面,人脸识别技术已经从2D转向3D。在人脸识别智能门锁的初期,使用的大部分产品都是2D人脸识别技术。智能门锁制造商转向了另一种热成像人脸识别技术,即3D人脸识别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分析面部血液产生的热辐射来产生和分析面部图像,具有独特性,不易被化妆掩盖和伪造。
人脸识别测温系统产品已广泛研究应用于金融、司法、军队、公安、边检、政府、航天、电力、工厂、教育、医疗及众多企事业管理单位等领域。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和社会认同度的提高,人脸识别系统将应用在我们更多的领域。人脸识别可视智能锁逐渐成为新的产品趋势,消费者对人脸可视锁的热度持续攀升,人脸可视锁也快速发展起来。
未来,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商用,以及其他核心技术得到打破的情况下,人脸识别很有可能超过指纹识别,像二维码一样实现大规模普及。作为一种更为高效的身份验证和识别手段,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价值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近年来,人脸识别行业快速发展,根据数据,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达45亿元,随着市场渗透率持续提高,下游应用持续增长,预计到2024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四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3.3%。作为人脸识别的重要应用领域,人脸识别支付渗透率将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快速提升,在移动支付领域掀起智能化热潮。
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巨大,竞争激烈,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据数据,我国安防行业总产值达到8510亿元,近几年行业增速均在10%以上,增速高于全球。国内各类安防企业数量超万家,市场竞争激烈,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占据大部市场份额,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从产业分布情况看,视频监控是构建安防系统中的核心,在中国的安防产业中所占市场份额较大,而人脸识别在安防的各个产业分布均可应用,市场应用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