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控制行业分析:我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左右
2023年05月27日
流体控制是利用流体的各种控制元件(各种泵、阀门、油缸)及液压系统附件(过滤器、管路接头、液位计、压力仪表等),组成控制闭式回路,以进行自动控制。按其工作介质可分为以下两种:(1)液压控制 液压控制用油液作为工作介质,故能把由于功率的损耗而产生的热量,从发生的地方带到别处,这样在一定的功率情况下,可以大大减小部件的尺寸;从负载的影响看,液压系统具有机械上的刚性,用在闭环系统中,定位刚度较大,位置误差较小;与机械机构相比,液压执行器的响应速度较高,能高速启动、制动与反向,同时其力矩-惯量比也较大,因而其加速能力较强;液压传动易实现无级调速,具有自身润滑等优点。液压系统的缺点是:由于难以避免漏油,因而会影响运动的平稳性,并使效率降低;油液被尘埃或流体截止中其他杂质污损后,会造成液控系统发生故障;油液具有易燃性,有引起爆炸的危险;液体粘度受温度影响,使供油量和执行机构的运动速度不稳定;油液中有空气会引起工作机构的不均匀跳动;就处理小功率信号的数学运算、误差检测、放大、测试与补偿等功能而言,液压装置不如电子或机电装置那样灵活、线性、准确和方便,因而在控制系统的小功率部分,一般不宜采用,主要应用于系统的动力部分。(2 气动控制 气动控制与液压控制相比,动作迅速、方便,使用的元件和工作介质成本低,便于现有机器设备的自动化改装,已经在国际上得到很大发展,成为热点之一。气动控制的缺点,是运动不平稳,有噪音,控制元件的体积较大。
近几年,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设备的不断升级,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应用范围拓宽,市场需求持续攀升,我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左右,按照当前下游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的发展趋势,预计未来几年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需求仍将呈现增长趋势,市场规模随之攀升,预计将达到500亿元左右。
就应用细分市场进行分析,精密流体控制设备最早被应用在3C电子领域,目前市场较为成熟,趋于饱和。我国3C领域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约为140亿元,但受益于3C电子产品更换需求,因此未来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该领域的市场规模仍呈现增长趋势,预计将达到19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
在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每个企业每个人必须考虑的问题。作为流体控制行业的领先企业,意大利欧玛尔(OMAL)公司凭借着对技术与品质的执着追求,以及品质来源于高度自动化生产的经营理念,在中高端市场占有绝对份额,赢得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高度认可。迄今其产品已广泛应用到石油、天然气、化工、电厂、冶金、水处理、食品、制药等各大领域。
中国流体控制设备在部分性能参数、工艺良率、设备可靠性等方面已达到美国Nordson、日本Musashi等国际一线厂商的水平
近几年,随着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链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精密电子组装、MEMS器件和IC封装工艺迭代升级的背景下,以上海盛普、铭赛科技、轴心自控、安达智能和高凯技术为代表的一众国内企业逐步实现流体控制产业链纵伸和核心部件国产替代。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流体控制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流体控制设备在3C电子领域的市场规模为133.3亿元,预计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将降至7.56%。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市场快速发展,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体量和增速呈现持续增长趋势。流体控制设备在新能源光伏和电池领域的市场规模为33.6亿元,预计该数字将上涨为83.9亿元,复合增长率25.8%。
从电子产品整机组装,到组件组装、元器件封装、芯片封装,其作业精度、附加值和技术壁垒逐步提升
随着电子产品朝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高精度智能点胶设备已成为精密电子组装环节中的关键设备之一,点胶设备的定位精度和点胶精度对精密电子元件及其终端产品的功能性及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从电子产品整机组装,到组件组装、元器件封装、芯片封装,其作业精度逐步提升,进而对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也逐步提局。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且国外企业布局时间较早,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市场认可度较高、客户黏性强,在全球以及我国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当前国外企业主要占据半导体、医疗等高端领域,具有代表性企业有贺尔碧格、美国诺信、费斯托、武藏高科、固瑞克等。我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生产企业有铭赛科技、腾盛精密、轴心自控、上海盛普、安达智能等,目前不断创新技术、完善产业链,逐渐实现高端领域的国产替代。
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应用范围较广,受到终端产业发展带动,我国精密流体控制设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行业发展前景较好。就细分市场来看,目前3C电子领域市场基本饱和,未来增长速率放缓,而半导体产业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新能源和光伏领域属于新兴领域,未来同样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在生产方面,我国已经实现中低端产品替代,但在半导体、医疗等高端领域仍旧被外企占据,未来存在一定替代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