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

校服市场分析:我国校服行业市场规模在1120-1180亿元

2023年09月16日

  校服,在当时由于战争导致部分家庭生活艰难,学校是为了使出身于这样家庭的学生不会因为自己家庭困难而产生自卑感,炫耀,于是规定每个学生上学的时候必须穿着相同的衣服。后来这种观念被大多数学校所接纳,纷纷规定学生穿着同样的衣服上学。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强化学校的整体形象,增强集体荣誉感。校服制的实施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份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有一种象征的意义。校服还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对于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出现都有积极意义。校服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对服装的投入。此外,校服也存在着许多的主要缺点,比如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校服的质量不佳,容易掉色发霉,尺寸并不适合所有人,不方便补订等等。

  近两年,全国各地对中小学生校服产品质量进行了监督抽查,从抽查结果来看,本次共对34次抽查的1985批次产品抽检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不合格的次数有21次,共计616批次产品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1.03%;其中山西等地11次地方抽查结果合格率达到100%;另外23次抽查中均存在不合格项,其中辽源市的不合格率竟达到100%,从调查结果可见学生校服的质量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校服质量不合格集中在纤维含量、色牢度、绳带、pH值、使用说明、起球、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接缝强力、水洗尺寸变化率、水洗后扭曲率以及纱线线密度偏差率等指标上,近两年校服质量不合格的因素排第一的是纤维含量,不合格率达到了48.57%。

  从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现,辛亥革命虽然没能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功解救出来,却大开大阖地打破了几千年来“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衣着制约。新文化运动的春潮更是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园内得宠三十年代出现的旗袍款校服,逐渐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为流行的十年;四十年代:延续了三十年代的服装风格;五十年代:比较随意,缺乏特定校服;在建国之初,全国人民自动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长衫马褂至此基本退出历史舞台;58年以前,风气还是比较宽松的,大学女生还会穿着彩色呢子大衣,杨沫的《青春之歌》讲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六十年代、七十年代:旧军装,接二连三的运动抹煞了锦绣河山的绚丽色彩,稍微鲜艳、新颖的衣服都受到了压制;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校服市场现状调查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显示:校服是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行头”,也是家长和社会一直关注的焦点,从近十年我国中小学生在校数量来看,据统计,我国高中生在校人数在0.24-0.25亿人左右,我国初中生在校人数为0.48亿人,我国小学生在校人数逐年增长至,达到1.06亿人。校服行业的市场容量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规模,校服行业市场规模的波动随着在校学生数量而变动,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1.69亿人、1.73亿人与1.78亿人,按照我国七大地区对校服价格区间的理想值,全年4套,149.23元/套,测算得出我国校服行业市场规模在1120-1180亿元。

   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可以打破传统校服生产模式,促进校服行业建立更为完善的规范标准,是校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资质高、运营成熟的大型企业进入,有利于推进行业发展朝着更为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校服的质量管理涉及教育、工商、质监、物价等多个部门,很多省级层面已经明确构建协同管理的工作格局,并给出推动校服优质供给的建议。

   校服不仅是学校的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代表着学生的形象和学生的精神气质。美感是从小熏陶的,是需要后天引导和训练的,如今学生对得体、精致校服需求日益强烈。


版权所有 ©2021-2030 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浙ICP备2021015091号-1 服务热线:400-117-6689 电子邮件:baogao@cnii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