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行业分析: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从187亿元上升至9.1万亿元
2023年09月14日
消费信贷(consumer credit service)是金融创新的产物,是商业银行陆续开办的用于自然人(非法人或组织)个人消费目的(非经营目的)的贷款。个人消费信贷的开办,是国有商业银行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适应金融体制改革、适应金融国际化发展趋势的一系列全方位变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与银行单向融资的局限性,开创了个人与银行相互融资的全新的债权债务关系。
个人消费信贷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采取信用、抵押、质押担保或保证方式,以商品型货币形式向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按接受贷款对象的不同,消费信贷又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买方信贷是对购买消费品的消费者发放的贷款,如个人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个人短期信用贷款等。卖方信贷是以分期付款单证作抵押,对销售消费品的企业发放的贷款,如个人小额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汽车贷款等;按担保的不同,又可分为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保证贷款和信用贷款等。
过去两年随着信用扩张和消费主义观念在年轻人群体的接受度不断提高,消费贷款在我国居民的渗透率呈现快速上涨势头,居民消费贷款渗透率从13.7%上升到36%。但是由于疫情导致经济下行压力陡然加大,居民消费信贷也必然随之换挡。风险控制是信贷业务的根本,决定消费金融企业能否基业长青,本轮消费信贷不良周期和近期疫情是行业一次重大压力测试;信用卡和花呗借呗等消费信贷产品有相似的功能特质,但牌照差异决定了监管力度,在花呗被纳入征信体系之后,功能监管趋势能否推动相关政策趋同值得关注。随着消费领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陷入长期增长停滞阶段,信用卡与消费信贷产品将提前开始针对市场存量的争夺。
美国消费信贷报告机构的存在使得贷款人能以合理的投入获得真实的申请人信用资料。贷款人可以通过专门搜集和保管申请人信用资料的商业性信贷报告部门获得申请人信用资料。在中国可以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为试点,逐步建立信贷报告机构,既减轻银行系统的调查负担,又保证调查的专业性和准确性。另外可以引入国外金融机构普遍采用的“5C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品(Collateral)和行业背景(Conditionofbusiness),结合中国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中国应用的个人资信评估模型,以更好的反映个人资信水平。实行的个人结算账户和储蓄账户分开制度,将个人的信用情况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无疑为信用体系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据杭州中经智盛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2022-2026年消费信贷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由于线上类信用卡的信贷产品,如蚂蚁花呗、微粒贷等,其开通流程相对简单,用户线上一键申请,之后由系统直接综合评估给出审核结果,无需人工干预, 整个流程可以完全线上操作,流程所需时间和客户体验较优。而银行信用卡的申请流程较为繁琐,影响了客户体验与办卡意愿。此次花呗纳入征信实际上已经与信用卡在监管方面完全一致,考虑到未来对于自身征信记录带来的影响,以学生群体为代表的花呗用户未来可能会转向信用卡消费,因此此次花呗纳入征信对于银行信用卡行业来说是利好消息。市场一般观点认为,非银行机构目标客群下沉,贷款金额更小,与信用卡目标客群重合度低,不构成激烈的竞争关系。但是随着监管体系的完善以及银行信用卡业务开始丰富流量场景,未来的消费信贷领域信用卡的目标客户规模将会逐步增加。
互联网消费贷指的是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及互联网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的以个人消费(一般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无担保、无抵押的短期、小额信用类消费贷款服务,其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等全流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资金成本更低,同时审批效率更高,在大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帮助下能够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从187亿元上升至9.1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0%,我国互联网消费信贷规模约在16.3万亿元左右。